近年來,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緊扣時代要求、行業特色和學校實際,借力于學校“雙高”建設,致力于研究、實踐切實可行的紅色軍工文化育人模式。凝練形成了“一培育四融入”紅色軍工文化育人模式,將軍工文化融入大學精神、課堂教學、實踐教育、校園文化中,著力培養紅色軍工傳人,鑄就軍工特色名校。
軍工行業背景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誕生于國防、服務于國防、奉獻于國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軍工文化,著力培養軍工特質人才。學校最早隸屬于錢學森贊譽過的中國兵器845廠,是原兵器工業部部署在西北地區唯一一所職業院校。辦學60余年來,涌現出了著名彈藥專家、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省級勞動模范以及遼寧工匠、四川工匠、西安工匠等軍工行業領軍人才和高素質軍工特質技術技能人才。

陜西國防科技展覽館
因國防工業需要而誕生,隨國防工業發展而發展,為國防科技工業培養了大量實用型高技能人才,這是陜西國防職院的辦學特點。“一五”期間,國家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44個國防工業項目、中西部35個國防工業項目的建設,需要大量專門技術人才,于是學校的前身——惠安職業學校應運而生。

學生在軍工企業實訓
學校幾代人在為國防工業無私奉獻、探求職業教育新途徑、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取得這些矚目成就的同時,積淀了深厚的紅色軍工文化底蘊。繼承紅色軍工文化,挖掘和發揮紅色軍工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時代價值對于高職院校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對培養新時代匠心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校發展概況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于1958年建校,隸屬于原中國兵器工業部,1999年劃轉到陜西省人民政府,2013年成為西北首批國家骨干院校建設中唯一以“優秀”等級通過驗收的高職院校,2019年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先后獲得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全國軍工文化教育基地、國家教學成果獎等多項重要榮譽。
學校牽頭成立的陜西國防職教集團入選教育部示范性職教集團,參與的軍工企業達數十家,在兵器845廠等軍工單位設立校企工作站13個。在西安北方惠安化學工業有限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202研究所等軍工單位建立思政教育實踐基地。

在西安北方惠安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建立實踐基地
紅色軍工文化育人模式得到了廣大師生的廣泛認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軍工特質更加突出,更多的畢業生就業于國防科技工業企事業單位,學校與軍工企業合作聯系更加緊密,校園文化的軍工氛圍更加濃厚。軍工文化教育成果入選全國職業院校工業文化研究及工匠精神傳承經典案例,并在多所高職院校推廣應用,受到《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等權威媒體報道,產生廣泛社會影響。
(一)紅色軍工文化育人模式
經過長期積淀,總結凝練形成了“一培育四融入”紅色軍工文化育人模式。“一培育”,即培育紅色軍工傳人,表明了紅色軍工文化育人的基本目標,創造性闡釋了“紅色軍工傳人”的內涵與育人價值,為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具有紅色基因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理論支撐。“四融入”,即將紅色軍工文化有機融入大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融入實踐教學、融入校園文化中,講的是軍工特質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路徑,解決的是用什么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二)具體做法
近年來,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將豐富生動的軍工文化資源融入到育人全過程,構建了層次分明的匠心文化育人體系,形成了“一培育四融入”紅色軍工文化育人模式,“一培育”是培育紅色軍工傳人,“四融入”是將軍工文化融入大學精神、課堂教學、實踐教育、校園文化中,實現軍工文化育人全覆蓋。

形成軍工文化涵育學生工匠精神育人新理念
1.“一培育”,即培育紅色軍工傳人,解決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軍工文化是軍工人創造的寶貴財富,以“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等內容為主體,形成“把一切獻給黨”和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價值觀。繼承軍工文化,挖掘和發揮軍工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時代價值,培養具有紅色基因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通過“四融入”,即融入大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融入實踐教學、融入校園文化,解決用什么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一是軍工文化融入大學精神,明晰軍工文化涵育學生工匠精神育人新內涵。將軍工文化融入大學精神,使大學精神更具有鮮明的軍工特質,樹“匠魂”,發揮軍工文化在匠心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經過六十余年軍工辦學實踐,學校凝練形成了“忠誠報國,敬業奉獻;博學多才,修身求索;熱愛軍工,能高技強;堅韌弘毅,追求卓越”的國防職教精神,“厚德重能、勵學敦行”的校訓,“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校風。

軍工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形成育人新模式
二是軍工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形成軍工文化涵育學生工匠精神課程育人新模式。將軍工文化融入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課程設計、教學方法中,育“匠心”,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形成軍工特色的“課程+思政+軍工文化”育人新模式。多措并舉將軍工文化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滲透到人才培養全過程。1門課程入選教育部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航天六院“85后”優秀校友曹文
三是軍工文化融入實踐教育環節,開辟軍工文化涵育學生工匠精神育人新路徑。通過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軍工工匠上實踐教學課、開展具有軍工特色的社團活動、在軍工企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選派學生在軍工企業實訓等,踐“匠行”,將軍工文化貫穿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工匠技能,培育學生工匠品格。學校成立兵器工匠學院,建立軍工勞模工作服務站,設立大國工匠工作室等,由軍工領域專家、大師等擔任導師,開設多種形式的實踐課程和環節,將軍工文化融入實踐教學過程中。

吳運鐸雕塑落成儀式
四是軍工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創建軍工文化涵育學生工匠精神育人新載體。建成國防科技展館、礪劍廣場、軍工文化墻等,懷“匠品”,營造培育紅色軍工傳人的人文氛圍。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學校建成了吳運鐸銅像。將軍工文化融入校園基礎設施和文化建設,打造吳運鐸廣場、礪劍廣場等景觀,完成了校園樓宇道路的標識系統,國防路、飛天路、軍工大道等路名,以及飛天廣場、礪劍廣場等場所,構成獨具軍工元素的校園文化特色。
總結概括
(一)紅色軍工文化育人模式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戶外軍事素質拓展中心
這一模式最突出的創新點,在于能夠解決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和怎樣培養人這一立德樹人根本問題。“一培育”中培育“紅色軍工傳人”的新概括,體現了“軍工特質”獨特屬性。“四融入”中樹匠魂、踐匠行、育匠心、懷匠品反映了人才培養的內在機理,是人才培養“合目的性”、體驗性感性認識、高尚性理性認識和意志性知行合一的有機統一,體現了實踐-認識-實踐的人才培養辯證發展過程。
(二)實現了軍工文化資源向獨特的育人資源轉化

軍工文化教育系列讀本
陜西國防職院在長期的軍工辦學歷史中,積淀形成了機械(軍工方向)、化工(軍工方向)、電子(軍工方向)等特色專業。編寫教材《軍工文化教育讀本》《國防科技工業概論》《兩彈一星元勛的故事》《新時代航天精神與當代大學生》《探月精神》等讀本,先后開設《國防科技工業概論》《兵器概論》《軍工文化教育》等課程教學中使用,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供師生學習、宣傳使用。投資1200萬,建成了國防科技教育基地,成為國家軍工文化教育基地等,成立了軍工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制作了《把一切獻給黨》等視頻。

軍工勞模進校園
(三)軍工文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
陜西國防職院充分借鑒軍工文化中忠誠報國的情懷和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文化底色,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體現“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軍工文化核心價值觀,出臺學校《軍工文化育人實施方案》。近年來,邀請軍工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技能大師等開展活動100余場次,讓師生近距離感悟大國工匠風采,引導青年大學生將愛國熱情轉化為具體行動,做到“德技并育、內化外行”。
未來展望
今后,陜西國防職院以“雙高”建設為契機,充分挖掘紅色軍工文化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斷強化軍工辦學特色,擦亮紅色軍工品牌,不斷激發新時代青年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國防的情感,傳承紅色軍工文化,培養軍工特質人才,努力將學校打造成為西北地區軍工高職名校。
(文/宣傳部 陳小剛 編輯/鄧嘉琪)